相关文章
评论:地标的寿命意味着什么
2月20日,15岁的前沈阳地标性建筑夏宫在2秒钟的时间里被900公斤炸药炸成一堆瓦砾。从媒体提供的高清图片可以看出,夏宫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建筑,而且,确实相当年轻。夏宫被拆后,原址将由新的大型商业建筑占据,规模、功能等等据称均非夏宫可比。媒体没有提供当年建夏宫时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没有提供夏宫的设计寿命。
如今,每一个地方搞大型项目建筑的时候,都想建成地标性的建筑,而且几乎都要在城市的要害位置。人的五脏六腑就那么几块地儿,城市也一样。于是,不破不立就成了最流行的方式,地标建筑的寿数越短,似乎就意味着城市发展的速度越快。自然的,如夏宫一般,新地标们大多寿数不长。“西湖第一高楼”越炸越高,深圳湾体育中心的“弃标”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上海的外滩第一湾才十年就改建等等。
毕竟打了水漂的钱是老百姓们交的税钱,说白了是人民的资产。但凡旧地标被“破”,新地标被“立”的时刻,城市的主人,市民们,多半会通过各种渠道来表示自己的愤怒和无奈。一些地方政府的选择和民意之间出现巨大反差,似乎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当然绝不能说,各地建新地标都有违背民意之嫌。也不能说,纷纷上马的城市大型建设项目都是打着城市发展需要的幌子赚取政绩的成果。更不能说,决策者们都会天真地认为只要腾出地皮,就能换回几十、上百亿元的大投资。毕竟有“王木匠”的“西部CBD航母金鹰大厦”事件警示在前,不论损失还是民意,都不那么容易面对。不过,对于大项目、大投资、大回报、大业绩的渴望,至少会让一些官员不顾成本,无视城市发展的正常规律,把建设变成赌博。
城市地标的寿数,或许意味着一个城市规划的成熟程度。如果现在进行一个城市“长治久安指数”的民意调查,不知有多少城市的官员敢于面对真实的结果?
- 上一篇论文: 人民日报:央企不该当“地王” 更不能去与民争利
- 下一篇论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