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房产网 >> 房产问答 >> 物业管理制度 >> 租房指南 >> 正文

租房不给力 七成青年当房奴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更新时间:    2015-11-05 02:25:14

  “租房”与“购房”本应是两条并行线,同时成为都市客的选择对象。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大城市中,对于初入社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而言,经济积累和生活稳定性上的不足,使得租房成为他们最优化选择。

  在现如今的上海,大部分青年人尚是“租房客”。哪些青年在租房?上海租房青年的居住现状到底怎么样?他们对于租房居住的感受如何?居住生活中的困难又是如何被克服(或者无法克服)的?需要制度层面的哪些关照和支持?……这份调研报告的调研结果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朱莹

  报告摘要

  由团市委委托,上师大青年学院和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所做的《民生为本与当代青年——2010年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中,其中一部分为《居者有其屋——上海租房青年居住现状和发展需求调查》。研究对象是在上海租房的年龄在18-35周岁之间的青年,包括户籍青年和外地来沪青年。回收有效问卷236份,其中男性139人,女性90人。深度访谈16人。

  本次调查在外地来沪青年中锁定了高学历移民群体,或称“白领移民”,指的是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来自外地,且在上海长期工作居住的新移民群体,包括新上海人,以及持居住证的青年。

  调查结果显示,受到当前房产租赁市场的限制,青年人的租住类型也受到很大限制。私人自购并出租的房屋仍然是目前租赁市场的主流。超过60%的被调查者通过自己租赁房屋的方式解决居住问题(包括租用私人房屋及租用公共租赁房)。另有23.1%的被调查者居住在单位宿舍里。

  虽然中国大都市商品住宅价格节节高升,但房屋租赁的价格攀升却远比房屋售价上涨速度缓慢得多。房屋租赁仍然是许多人日常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一块。在具体的租房选择过程中,租金成为了大部分人(83.9%)首要关注的要素。其次是地段(48.2%)和通勤距离(39.3%)。而对房屋的质量、装修、小区环境等的关注远远要低于对租金和地段的需求。在当前房屋租赁过程中,对租赁成本的计算远超过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关键词·搬家

  毕业四年搬四次家每次租房都会无比抓狂

  “每次搬家都是对身心的巨大考验!”毕业四年,Vivi换了四个住处,深谙租房搬家之苦,也在一次次的亲力亲为中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寻租者。这几天,她和室友听闻房东有意向卖房,不由头皮发麻,“难道又要去找中介了吗?”

  今年25岁的Vivi来自江苏,任职于闵行的一家早教中心,2006年夏天,她和同学一起在单位附近租下了十平米的单间,与房东一家三口合住。“一间朝北的房间,就两张床,很拥挤,月租600元。”对当时每个月只有2000多元工资的Vivi而言,尽管和室友平摊租金,房租和水电煤依然是笔不小的开支。

  第一次租房让Vivi感受到了诸多不便。“房东一家还是挺好的,但难免有摩擦啊,晾衣服什么呢都要麻烦别人,空调都不敢多开。”尽管没有发生过激烈的冲突,Vivi还是被这样“别扭”的生活方式打败了,决定换房。

  不久之后,Vivi和室友终于寻到了一处合适的房源,一对中老年夫妇要出租自家的单间,看过房子后,Vivi对20平米的房间感到颇为满意,签下了合同。平日为人一贯温和有礼的Vivi没有想到,她和室友却因为生活习惯和房东产生了不少矛盾。

  “老人家的观念比较旧,非常节约,也可以说是抠门吧。”回忆起当时的情景,Vivi至今记忆犹新,“我每天都要洗澡,房东觉得浪费,晚上睡得晚了,他们又觉得费电,其实水电煤的费用我们承担了大部分,但他们还是要指手画脚。”

  但两代人的摩擦最终让她和室友感到“崩溃”,“每天有人对你唠叨,实在太拘束了,不搬不行。”

  有过两次与房东合住的经历,第三次租房时,Vivi倾向于租一个单独的套间。通过中介,她看中了一套两室一厅的老公房,硬件都不错,月租也不菲,2400元两个人承担的话,Vivi和室友只能勉强维持生计。通过各种方法,Vivi又找到了2个合租者,四个人平摊月租尚能接受,Vivi吐吐舌头,“租金就这样从两个人600元变成了一个人600元。”

  Vivi心满意足地过起了有私人空间的租房生活,然而,好景不长,过不了多久,因为房东要收回房子,Vivi只能再度寻找合适的房源。

  “今年我换了工作,和朋友一起租了20平米的单间,另一个室友是30几岁的话唠大叔。”Vivi无奈地笑道。四年来,每次要租房Vivi都会无比抓狂,“太累了!”找中介,一个个小区看房,谈价格,找室友,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和摩擦……

  身边有不少与父母住在一起的朋友艳羡Vivi自由的生活,Vivi却有苦不能言。频繁换房不但让她耗尽了精力,归属感的缺失更让Vivi不知所措,“租房让我觉得自己永远在游离,一点不稳定,总要担心房****然收房子了不租了,真的是身心俱疲。”

  如果可能,Vivi还是想买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现实却让她逐渐放弃了这个梦想,“去年我爸还让我留意一下二手房,今年就完全打消了这个念头,真的太高了,买不起。”

  飘忽不定的租房生活还要持续多久呢?Vivi找不到答案。

  报告解析

  “不稳定”是租房第一杀手

  租房是一种相对欠稳定的居住选择策略,调查中绝大部分人都更换过1-3次住所,而在对更换住所原因的回答中,约有46%的被调查者表示上一次搬家是房东改变租赁关系而造成的

  调查显示,房东是影响租房过程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在“租房生活过程中,最担心的是____”问题的回答上,“房东跳价”与“房东收回房屋”位列前两位。

  频繁换房不可避免地对租房青年的身心造成了巨大压力。当我们问及租房青年是否会因为“经常换房,而感到筋疲力尽”时,有29.2%的受访者认为这句话符合对其生活及心理状态的描述,而33.5%的受访者认为不符合,其中,有13.2%的人回答说“很不符合”,另外,34.7%的青年选择了“一般”。

  调查将青年租房途径与此作交叉分析,发现租房获得途径与此在统计学上呈相关关系,租住在“通过房屋中介等租赁到的私房中”和“借住亲戚或朋友的房”的青年感到“经常换房,筋疲力尽”的比例较高,而租住在单位宿舍和公共租赁房中的青年,出现“经常换房,让我筋疲力尽”这一心理困境的比例较低。“租金还会再涨吗?”对于未来租金走势的判断中,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44.5%的受访者认为“保持稳定,略有起伏”,50.9%的受访者则认为“需求旺盛,租金大幅上涨”,只有4.6%的人认为租金会大幅下跌。

  调查表明,有47.5%的人愿意买房但资金不够,29.5%的人认为目前房价不合算而不买房。租房仍然是作为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性居住策略而让许多被调查者所接受。

  关键词·郊区置业

  “无房不成家”宁愿每天上下班花四小时

  时针指向了19点,赵某良踏上了自行车,去车站接下班回家的妻子,心中洋溢着温暖。

  2007年在安亭买下了这套房子后,赵某良的工作和生活都扎根于“汽车城”,今日今时,想起自己当年在均价4800元每平米时买房的决定,赵某良不由地感到庆幸,尽管尚在还贷,但比起很多依旧在租房的同事朋友,他已经有了一个温馨的“家”。

  “研究生毕业后我在金桥工作,那时候和几个同事一起租房,不贵,条件也不错。”1980年出生的赵某良来自山西,东华大学机械电子专业毕业后,开始在这座城市打拼,2006年的时候,赵某良在金桥租一套150平米的房子月租只要1600元,三个人均摊后着实“经济实惠”。但是租来的房子却无法带给赵某良“家”的氛围。“当时工作很忙,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9点,回来洗洗就睡了,偶尔和室友们聊聊天,看看电视。”对赵某良而言,“买房”的念头在那时就已经很强烈,“一定要买房的,就等工作稳定一点。”

  一年后,赵某良调到了安亭,尽管离市中心很远,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在家人的资助下买下了现在的居所,“有自己的房子了,才有归属感。”今年10月10日,他与女友喜结连理,两个人一起经营一个家,让赵某良内心踏实而富足。

  唯一让小两口介怀的,是赵某良的妻子在市中心上班,每天往返的车程要花上四个小时。“我们计划5年内在市区买套小户型,解决她的上班问题。”赵某良开始盘算下一步的置业计划。

  报告解析

  买房仍是青年人的共同盼望

  调查结果表明,内环租住的人口较少,仅占被调查群体的14.35%。而居住在外环之外的被调查者占了45%之多。其中有25.56%的被调查者居住在郊环之外。在调查中发现,即使有许多被调查者居住在远离市中心的外环乃至郊环区域,但他们每天用于上班通勤的时间并没有因此大幅增加。

  对于“虽然房价高,但无房不成家,房还是要买的”这一说法,超过六成的租房青年表示“赞同”,其中33.6%的人回答说“非常赞同”,说明就目前现状而言,购房仍然是租房青年普遍认同并盼望的居住生活发展方向。

  在上海租房、买房和生活的成本会不会“吓”走青年人?38%的青年表示,上海房价高,生活成本大,我准备在上海以外置业,这一描述符合其想法;而认为虽然现在在租房,但上海仍充满着吸引力,我要努力留在这里,这一描述符合其想法的比例为34.6%。

  关键词·人才公寓

  白领租房成本从3000元骤降至500元

  天空阴霾,小吴撑着伞从紫薇公寓中缓缓走出来,打算去楼下的农工商超市买点食材做饭。小吴指着周边繁华的街区笑言,“这里虽然离市中心很远,但生活所需一应俱全,而且交通也方便,比起很多在市区里付高额房租的同学,我已经很幸运了。”

  2006年7月,针对园区白领的租房难状况,张江功能区推出了首批人才公寓。入住人才公寓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注册并入驻企业中在上海应当尚无住房的员工;二是要求入住者大学本科学历,并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凡符合条件入住的员工,每人每月将得到200元补贴。租赁合同采取一年一签,若续租或退租需提前一个月办理手续,续租原则上只能一次,累计租期一般不超过两年。

  湖南女孩小吴就是顺利入住人才公寓中的一员。从上海理工大学毕业后,小吴签约了一家位于市中心的单位,“办公室在南京东路一带。当时我和同学想在地铁沿线租房,可是一室一厅的老房子都要3000元左右,我月薪才3000元。”

  听说张江有白领“廉租房”后,小吴颇为心动,几番努力后终于应聘成功,进入了高科技园区内的一家软件公司。“公司里很多同事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建议我去租张江镇上的紫薇公寓。”去年10月,小吴成功入住人才公寓,室友是一个江西的女孩。入住后的生活成本骤降,“1400元的房租我们俩平摊,还有200元的补贴,等于用500元租房。”

  报告解析

  七成受访青年期待公租房

  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在他们构建生活和发展生活的过程中,非常需要城市政府给予的公共支持,调查中,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明确表示需要政府在提供住房这类集体消费品上有所作为。

  租房青年对于“政府实施公共租赁房制度”的反响很好,多数认为这“将缓解青年住房压力”,并且“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而且还可以有利于城市“吸引优秀人才”,并维护“社会公平”。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询问了“租房青年”觉得公共租赁房满足什么条件更能满足他们的租房生活需要,结果显示,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交通便利”、“室内生活设施齐备”以及“居住安全有保障”和“周边配套完善”。而管理得当,进入、退出机制合理、公平、透明,以及房源充足,也是青年们考虑的方向。

  专家视角

  年轻人拼命买房阻碍城市人才流动

  “去年我们做了‘房奴’调查,很有影响,今年我们关注了租房群体。”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黄某基告诉记者,比起往年的调查,将“租房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要困难得多,“比如群租现象,你一敲门人家躲都来不及。”最终,针对外地来沪青年,调查聚焦在高学历移民群体身上。

  黄某基告诉记者,调查中他们发现,房价节节攀升仍有大量年轻人前赴后继要买房的原因有二,“一个是因为他们怕房价继续涨,以后更买不起了,另一个就是租房市场不规范,租房不踏实。”黄某基称,调查显示,如果租房市场规范,租房者的权益能得到足够的维护,七成租房青年愿意用“租房”代替“买房”,“很多人就说,何必要做房奴把自己套牢呢?”

  无疑,青年的居住问题已经超越了经济范畴,上升为民生问题。“住房问题很严峻,租房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黄某基认为,对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大都市而言,年轻人都拼命买房其实阻碍了人才流动,并不是好事,“房价高,一旦买房就被套牢了,想走也走不了,并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云翼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