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房产网 >> 房屋风水 >> 阳宅风水 >> 堪舆 >> 正文

赣南堪舆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更新时间:    2015-11-07 12:20:35

赣南堪舆风水属于理气派,立向和消砂纳水,乃属于理气的范畴。立向和消砂纳水必须使用罗盘。风水罗盘的主要用途就是理气,罗盘是风水理气的工具,使用罗盘的过程,就是理气的过程。

赣南堪舆

赣南堪舆江西


赣南堪舆与杨公风水
杨公通过长期的风水实践发现用二十四山阴阳龙格龙立向与风水实际之间存在重大误差,根据河图洛书的原理,采用六十甲子纳音理论,将六十甲子合理地分配在罗盘上,创制了七十二龙,用于格龙立向,同时创制了天盘双山体系用于消砂纳水,从而将中国风水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七十二龙,初看起来,是天干地支体系,好像与河洛无关。但只要认真地研究七十二龙的真实含义,就会明白,河图即在其中。
河图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地三生金,地四生木,地五生土,分居四方。北方一水,南方二火,西方三金,东方四木,五土坐居中央。中央土为太极点,杨公认为水从土中来,土乃水之母,母子同宫,故不用五,将五寄于一,只用金木水火四局。
七十二龙的分配,基于这样一个立论之上:风水的本质是“乘生气”,而生气流行于土中。土属于地系统,所以杨公首重用于反映地系统的十二地支,以地支为主,以一干维辅二地支。从壬山兼子开始分配六十甲子,在八干四维下中间五度留一空白,围绕十二地支顺顺时针行五圈,六十甲子正好分配完毕。七十二龙法用六十甲子的纳音五行属性来表达龙的五行属性。八干四维正针无六十甲子,称为空亡龙。但空亡龙并非真空,只是没有六十甲子而已。空亡龙也有其固定的五行属性,八干四维五度内主要分布的是天干之气,所含地气随兼针多少而异。
八卦方位五行,北方壬子癸属水,东北丑艮寅属土,东方甲卯乙属木,东南辰巽巳属木,南方丙午丁属火,西南未坤申属土,西方庚酉辛属金,西北戌乾亥属金。二十四山正五行,亥壬子癸属水,丑艮属土,寅甲卯乙属木,辰属土,巽属木,巳丙午丁属火,未坤属土,申庚酉辛属金,戌属土,乾属金。这种五行的分配与五行之气的实际分布情况是不相符合的。
因为,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五行的存在,五行是无处不有的。按照八卦五行的分配,北方属水。但在实际上,北方不仅有水,也有木,也有火,也有金;东方不仅有木,同样也有金、水、火;南方、西方同样是金、木、水、火同具。五行齐全的地方,才可能有高级生命的存在,人才有可能在那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五行不齐全的地方,高级生物就无法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无法正常生活。所以,八卦五行、二十四山五行,所反映的只是五行的大体状态,不是五行的实际分布状况。
杨公创制的七十二龙,每个地支下都分配有金木水火土,也就是在每个地支下都分配了一个河图!这个创造,真正体现了物物一太极的原理,采用的乃是河图理论的精髓。杨公风水术以七十二龙为核心进行格龙立向和消砂纳水,说明杨公风水术是以河图为风水之体的。 赣南四大堪舆祖师

赣南堪舆文化
赣南是中国客家人南迁的第一个聚居地,许多客家文化是从赣南起源,客家堪舆文化亦不例外。堪舆文化,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趋吉避凶、天人合一的经验的总称。中国的堪舆文化在唐代以前,仅是停留在为皇家朝廷服务的一种“宫廷文化”,庶民百姓不敢与闻。在唐代以后,南迁的客家先民,从中原宫廷来到赣南,形成了在千家万户普及的赣派堪舆术,为其镀上一层浓郁的客家文化色彩。
〈一〉杨救贫避乱赣南与赣州筑城。赣州的堪舆文化起源,始于唐末掌管琼林御库的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先生避乱、弃职隐居赣州的三僚村授徒传艺。杨救贫名筠松,字益,号救贫,广东窦州人,唐代末年携宫廷珍藏的堪舆“秘笈”,来到当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赣南隐居,他首先结识了割据赣州的卢光稠。卢光稠请杨救贫为其母亲择地建墓,此墓在宁都县洛口乡麻田村圩场西北约1.5公里的山坡上。
杨筠松先生先后为卢光稠父母择地建墓两处,足证他们关系密切。卢光稠请杨救贫择基地筑赣州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赣州府城,最早是东晋永和5年筑的土城,故址相传在章贡二水之间,至义熙2年水毁,存在不过46年。后府治迁水东。南北朝的宋时,赣南为南康国,城治在于都。赣州城废。唐末卢光稠乘乱起兵,割据赣南后,请杨救贫为其择址建城。杨救贫选赣州城址为上水龟形,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从地形上看,赣州城有两条来龙,一是南方九连山(离方,属火)发脉,从崆峒山起祖,蜿蜒而至城内的贺兰山落穴聚气,结成一处立州设府的大穴位,这条龙还有一个小支落在欧潭。此外,赣州的北龙脉来自武夷山,经宁都、万安、赣县,分成数小支,落穴于储潭、汶潭。这三潭是赣州的三处水口,和赣州城外的峰山、马祖岩、杨仙岭、摇篮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赣州城山环水抱的局势。赣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王30余年。
杨救贫在赣州的堪舆活动,使堪舆文化在赣南迅速传播,随着客家人在赣南聚居时的大量建筑实践,杨救贫的堪舆术得了用武之地,赣派堪舆得以兴起。
曾文辿、廖瑀、刘江东对杨救贫堪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杨救贫在赣州的堪舆活动,使他声名远播,但赣派堪舆流派的逐步形成,应是他在兴国县三僚村授徒开始。
曾文辿是三僚曾氏开基祖,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相传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阴”的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正好像一座八卦图形。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杨筠松和他的两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三人是3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写作三僚)。曾文辿原是于都肖县(今于都县曲洋乡)人,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仕进,因逢战乱,隐居在于都县黄檀寺读书,不问世事,后偶遇杨筠松先生,羡其学问,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后著有《八分歌》、《寻龙记》、《泥水经》等书传世。
另一位追随杨救贫定居三僚的弟子是廖瑀,字伯禹。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州(古宁都)翠微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笈。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等著作传世。 堪舆术

杨公风水赣南堪舆术理气方法归结为“乙丙交而趋戌,辛壬会而趋辰,斗牛纳丁庚之气,金羊收癸甲之灵。”此中之“乙”,不是指东方甲卯乙中的乙山,而是指阴木局而言,也就是河图的八木;其中之“丙”,不是指二十四山之丙山,而是指阳火局,也就是河图数的七火。乙与丙的墓库都是戌。同理,其中的辛,是指阴金局,就是河图数的四金,壬是指阳水局,就是河图的一水,两者的墓库都是辰;丁是指阴火局,即河图数的二火,庚是指阳金局,即河图数的九金,两者的墓库都是丑;癸是指阴水局,即河图数的六水,甲是指阳木局,即河图数的三木,两者的墓库都是未。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云翼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