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房产网 >> 房地产论文 >> 房产法论文 >> 房地产论文 >> 正文

评论:房价事关公众信心 房价过高归结调控不力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更新时间:    2015-11-04 21:59:02


  只有房价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公众的信心才不会彻底被吞噬。房价的调控效果有多大,公众信心的回升幅度就会有多大,也才会早早远离可怕的临界点,这是多赢。

  日前,《中国青年报》上的两则调查结果,既令人怅然又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其一,两年前调查发现,58.9%的公众相信房价能得到有效遏制,而今天,这一比例已下滑至20.6%。其二,调查显示,96.8%的受访者认为,目前中国房市存在泡沫,其中47.3%的人预测“泡沫将在10年之内破灭”,12.3%的人认为“10年后才可能破灭”,37.2%的人相信“这个泡沫不会破”。

  忖度这两则调查结果,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两个结论: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房价能得到遏制了,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房市泡沫迟早要破灭了。两个结论不仅不突兀反而互有关联,正因为房价得不到有效遏制,公众的信心才大打折扣;正因为公众的悲观预期有现实依据,公众才认为房市存有泡沫并且行将破灭。

  房市是否存有泡沫并且行将破灭?这有待求证。房市不容乐观、房价依然高企,这却是不争的事实。1月21日,广州市天河区副区长丁建华说:“看房地产市场,房价涨得不可开交,很多公职人员,凭正常收入是很难供得起房的。”1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调查显示,2006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4%。其中,北京涨幅为10.4%,位居全国第二。堂堂副区长买不起房,不说明官员待遇低而是说明房价高。而经过一系列组合拳后,全国各地房价仍然扶摇直上,这不啻于对调控政策的戏谑,更是对公众信心的打击和折磨。

  由此来看,公众的悲观、沮丧和绝望并不是矫情。悲观、沮丧和绝望都不是好现象,“哀莫大于心死”,常识告诉我们,人一旦陷入绝望通常有三种表现方式:一种是躲避,一种是诅咒,还有一种就是对抗。《新周刊》较为形象地预言了中国房地产在未来一年内的走向:“2006年的中国地产基本上属于酒后驾驶,酩酊着闯向2007年。警察叔叔手里捏着罚单还在纳闷:‘它怎么不减速呀?’看客则念叨着:‘多危险呀!快出事了!快出事了!’”与信心下滑的看客相比,“看客”明显有些“幸灾乐祸”。但这能怪谁呢?房价持续入了魔似的坚挺,公众无能为力、无可奈何,除了通过诅咒来宣泄一番又能如何?

  房价持续高攀难免带来两大恶果。其一,势必滑入泡沫化的深渊。日前,社会科学院发布《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黄皮书,预警“中国应该记取日本当年的房地产泡沫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不是危言耸听!房市果真泡沫化,将是一场灾难,最终买单的势必不仅仅是老百姓。其二会扩大阶层对立。房地产大鳄任志强已成了公众的“眼中钉、肉中刺”,无论发言正确与否都会激起一片谩骂。而且,公众的不满不仅仅发泄在房地产商身上。

  调查显示,公众不满的注意力已发生转移,“除了开发商的因素之外,多数公众更倾向于把目前房价过高的原因归结于政府调控不力”。

  从历史经验来看,随着公众信心下滑,必然滋生不良现象。学者孙立平也说,警惕我们社会一道正在加深的裂痕:上层寡头化,下层民粹化。窃以为,“上层”的范围已经越来越宽泛了,不仅仅指那些经济精英,还包括一些政治精英,当然包括老百姓眼中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房价之所以不断蹿升,当然与权力资本有关。公众仇恨范围越延展,越让人感觉这是不祥之兆,因为谁都知道仇视、仇恨之后终将预示着什么。

云翼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