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房产网 >> 房屋法规 >> 宅基地使用法 >> 宅基地灭失 >> 正文

安县雎水镇妥善安置山区宅基地灭失群众纪实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更新时间:    2015-11-06 11:57:35

  “地震的时候山垮了,老婆和房子都没了,当时真的不想活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我有了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如今,政府又给我修了一室一厅的新房,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感谢好啊!”昨(24)日,安县雎水镇道喜村7组五保老人孙兴贵站在即将完工的安置房前,异常激动地对记者说。

  在去年地震中失去了宅基地,如今却将住进和城里一样的新房子。在安县雎水镇,像孙兴贵一样的失地农民们同样心情激动。

  在该镇另一安置点罐滩安居小区,伴随着轰鸣的搅拌机声,一栋栋漂亮的山区失地农民安置房在初冬的晨雾中浮现。

  按计划,这个总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能安置332户1068名失地群众的漂亮新区,将于今年12月26日建成并交付使用。目前,施工人员正加班加点地做好施工扫尾工作。

  “新房子就在场镇附近,只需要几分钟就到了,不像以往住在山上,买个油盐酱醋要走几十里。”罐滩村3组村民杨朝斌看着即将完工的新房,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这一切,来自于安县雎水镇党委政府对山区失地农民安置模式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

  雎水镇位于安县县城西南50公里,处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人口2.04万人,全镇有10个村1个社区,山区面积占全镇面积的2/3以上。

  在去年“5·12”特大地震中,雎水受灾严重,道喜、罐滩两个山区村损失尤为惨重,房屋全部垮塌,道路阻断,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全部损毁,水系改道失去水源,且深受山体裂口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山区群众基本失去了原有宅基地。

  宅基地灭失,没有建房用地,没有水源,海拔1600余米的山区是否还适合居住?

  为破解这一制约宅基地灭失群众建房的“瓶颈”,镇党委书记冯德强多次邀请省市地质专家,以及当地干部到道喜、罐滩山区实地勘验,对原址重建可行性进行评估。

  “山区已经不再适合居住,村民必须全体搬迁”。在山区看好的几个安置点,在一次次科学论证中先后被否定。但是,上千人往哪儿安置?他们的新家应该建在哪儿?如何才能让失地农民早日住上满意的新房?

  面对重重困难,雎水镇党委政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坚持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重建原则,走市场化的路子,大胆创新失地农民安置新模式。

  冯德强多次带领镇村干部深入群众,充分听取意见,在失地群众自愿承担宅基地使用费的基础上,引导道喜、罐滩两村与处于平坝的教场村协调,在教场村5、6、7组落实36445平方米宅基地用于道喜、罐滩两村农户集中建房,确保了宅基地灭失群众有地建房。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山区群众搬到平坝,他们会不会失去原有的林木、果树?高山的特殊政策会不会因此而取消?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镇党委、政府在与有关部门沟通后,坚持对山区失地农民安置实行“三不变原则”:一是行政建制不变。整体搬迁后群众仍然分别属于各自村管辖;二是原享受山区政策性优惠不变。搬迁群众在山区原有林地的经营权、高寒山区生育政策不变;三是征用的宅基地使用性质不变。通过集体土地流转方式置换的土地,仍属村组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   镇党委、政府通过“三不变原则”,充分保障了山区受灾群众的利益,打消了群众顾虑,调动了两村群众异址重建住房的积极性。

  “村民自己出钱建房,房屋户型的选择、施工队伍的招标、建筑质量的监管、工程进度的监督,全都由群众自己说了算。不该管的事,政府决不插手。”今年5月26日,在镇党委书记冯德强庄严的承诺声中,雎水镇山区失地农民集中建房顺利开工。

  雎水镇由村民自行选举产生农房迁建小组,全程监督农房重建。在施工队伍选择过程中,70位村民代表通过举手投票,从8家竞标单位中选出了他们满意的施工队。

  迁建小组坚持公开建设程序。对农房重建的招投标、场地平整、建材质量、施工质量、监理情况和重建资金的使用情况全部公开,确保群众的知情权。

  道喜村1组村民肖永成告诉记者,统一修建的房子,不但钱花得少,而且质量比他们想像的好得多。

  雎水镇还将安居小区纳入了城镇建设规划,目前,镇上正在积极做工作,加紧做好道路硬化,水、电、气配套建设等工作。

  “住进新房后,我们就再也不用爬坡上坎了,也不用为滑坡滚石担惊受怕了。”看着即将封顶的新房,道喜村村支书林忠富激动万分。

云翼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