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中国楼市到实行“休克疗法”的时候了
“史上最疯狂”的房价上涨终于迎来“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危急时刻,中央政府破除所谓“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无论如何不能趴下”的迷信,4月14日起,接连果断出手:宣布二套房首付比提至五成,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1.1倍;房价过高地区可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房贷,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
政策效果十分明显。这几天,地产股“应声而落”,二手房价止升回跌。但仔细分析此次调控,政府的打击点,精确集中于投机、投资需求甚至“外来者”的自住需求,对供应端的根本症结,如政府垄断土地供应和只有房地产商才能建房子卖的产品供应方式,却基本没有触动。这种调控手法,不能不让人生出“专捏软柿子”的感慨。
从形成市场机制来说,需求无罪。不要说那些“非本地居民”的自住需求了,即便是适度的投机需求,也远比人为的垄断来得正当,对市场的危害更小。
且不考虑调控的道义高低,仅就效果而言,目前的措施,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尚记否?2005年的上海楼市,2007年的深圳楼市,都曾因为中央政府的类似调控,进入下跌通道,而随后数年,却报以更疯狂的上涨。“越调越涨”、“短跌长涨”,已是楼市的调控怪圈。
这种怪圈的背后,是不合理的征地制度,使地方政府垄断了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是小产权房被严令禁止,不能正常上市流通;是开发商成了向市场提供商品房的唯一供货通道。
此种供应格局之下,地方政府从市场的监管者变成了市场利益主体,其理性的选择,必然是与开发商一起,推动房价不断上涨,结果就是楼市泡沫越来越严重。中央政府历次“楼市新政”,仅仅是这一失衡机制的微弱平衡器——楼市对整体经济拉动非同小可,以确保经济增长为第一要务的中央政府也最终会向地方妥协,让调控适可而止。
在这种模式之下,地方政府获得数以万亿计的收入,银行获得丰厚的贷款利息,开发商成为亿万富豪。而大多数普通人,则只能纷纷举三代之财力,飞蛾扑火似的成为房奴。
近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已成为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催化器,它剥夺了绝大部分普通人的财产,将之集中到一小部分人手中。在这个击鼓传花式的游戏中,谁跑到前面,谁似乎就能获取更大利益。谁不跟着跑,谁就将被抛得更远。一旦房价跟大多数人的年收入再也没什么关系,整个游戏就将戛然而止。此时,那些跑在前面的短期获益者,如果不能及时离场,也将受到致命打击。
要终止这个危险的游戏,调整收入分配,拓宽投资渠道等途径自不待说。着眼于房地产本身,还是要增加供给。4月15日,国土资源部公布《2010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将供地总量大幅增加到18万公顷,是一个好消息。但最需要做的,还是要打破供应垄断,对中国楼市施行“休克疗法”。具体内容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革财税体制,让地方政府与土地财政脱钩,退出房地产市场,使其从市场利益主体转变为真正的监管者和服务者;二是真正完成“土地革命”,增加土地供应主体,让非农建设用地可以上市流通,形成多元的土地供应格局,并开放小产权房;三是收货币,变交易环节税为持有环节税,平抑房地产过度投机需求。
中国楼市沉疴已久,积重难返,非霹雳手段不能有效疗治。“休克疗法”虽然可能导致楼市阵痛,令地方政府收入锐减,但把土地当提款机,将财富从国民手中向地方政府手中过度集中,本来就不正常。借调控楼市改变财富结构正逢其时。这种阵痛,是必要代价。
- 上一篇论文: 经济适用房三问
- 下一篇论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