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米脂县“孟岔模式”破解土地流转难题
孟岔村是米脂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进入二十一世纪,这里悄然发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全村824口人怎样在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做文章?如何谋划2000多亩山地,550亩川水地的合理流转、优化配置?如何依托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在国家停止粮款直补的8年后,既保住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果,又培植起主导产业增加农村收入?孟岔人创新思维,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通过探索和实践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
农户的实践引发出“孟岔模式”雏形
孟浩海是孟岔村发展红枣产业的第一人。1998年,他在旬邑县包工期间,见当地一户农民承包7亩果园,果园一年竟收入15万元。老孟联想米脂的光照、温度、土质等条件和旬邑基本相同,决定回家乡承包荒山,种枣致富。为了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孟浩海带领几家农户通过承包村集体的山地、转包农户的承包地或与其他农户用水地兑换山地等方式,先后承包了412亩山地,其中孟浩海的规模达到200亩,开始集中连片栽植以梨枣、赞皇、骏枣为主的新品种红枣。
几年来,孟浩海等几家农户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力,在各自的枣园里开垦荒地,填沟打坝。修通了山上的生产路,建起了抽水设施和蓄水池。并通过参加杨凌农高会和聘请专家实地授课等形式,实行科学管理。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孟浩海等农户的枣树已逐渐进入盛果期,400多亩荒芜的山坡披上了绿装。2003年,孟岔村新品种红枣产量达到50万斤,年产值达60万元,产品销往西安、银川、大连、广州等地,榆林市场上80%的鲜食红枣均来自孟岔村。孟浩海还成立了米脂县孟岔村红枣有限公司,并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陕北窑洞与现代科技结合式的气调保鲜库,可储存红枣30多万斤,即使在白雪皑皑的寒冬,储存的红枣依然色泽鲜活,清脆可口,每斤可卖到4―5元,老孟成了远近闻名的“红枣大王”。
集体探索服务发展成就“孟岔模式”
退耕还林现状引发孟岔村两委会的思考。在实行退耕还林政策期间,孟岔村和其他村一样,实行的是谁退、谁管、谁受益的“多户退耕”办法。但“多户退耕”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户的退耕地较为分散,退耕容易还林难、管护难;发展经济林,树种统一不起来,形不成规模;发展生态林,难有经济效益;林草各半间作,有羊的农户,重草不重林,没羊的农户,只图验收过关,往往造成草不成片、树不成林。孟浩海等几家农户承包山头发展红枣获得成功,孟岔村党支部书记孟增利等干部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村两委会认为,山地的出路就是借鉴本村枣农的成功经验,面向市场,统一规划,使土地合理流转,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特色果品产业。
2003年秋,村两委会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正式出台了“多户整体退耕,个户集中承包”的新举措。即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由少数农户集中连片承包土地,规模经营,发展新品种红枣。通过村集体的组织协调和中介作用,把多数农户的土地流转给少数承包户,实行土地二次承包,合同期为20年。在享受退耕补助期间,国家兑现的粮款由原土地承包户享受,国家补偿政策停止后,由新的承包户按每亩每年25元的转包费付给原土地承包户。村集体在枣树见上效益后,每株枣树每年收取0.5元的服务管理费。多户整体退耕,个户集中承包的思路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2003年冬,900亩退耕山地全部得以流转集中,孟浩海又一次承包了160亩,这样孟岔村连片经营的红枣可达到1600多亩,连同辐射带动邻村的400多亩,形成了以孟岔村为中心的2142亩鲜食型新品种红枣产业基地。
在大力发展红枣产业的同时,村两委会的职能也在悄悄地转变。村集体按照国家安排的退耕任务,在做好规划的同时,还积极协调少数承包户与各农户之间逐户签订退耕地转包合同,做好承包地划界、转包合同纠纷处理、争取优惠政策、开通生产路等服务工作,几年来,孟岔村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助枣农开通拓展盘山公路12公里,修建蓄水池11口,枣保鲜库9个,引进推广滴灌技术面积达400亩。村集体利用冬季农闲时间,请来红枣专家到村上为承包户进行科学技术培训,还联络有关农业、林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在枣园里直接进行技术指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实地考察了孟岔以后,认为孟岔群众思想解放,破解了现阶段土地合理流转这个难题,称之为“孟岔模式”。
“孟岔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随着盛果期的到来,走进孟岔村,沟沟岔岔的鱼鳞坑星罗棋布,条条生产公路蜿蜒环绕,满山遍野的枣树郁郁葱葱。村支书孟增利告诉记者,枣树适宜栽培范围广,耐劳耐旱,根系发达,生命力强,孟岔村发展新品种鲜食红枣采用的是矮化密植,每亩地要挖130多个一米见方的鱼鳞坑,很好地防止了水土流失。枣树在栽培第二年即可挂果,第五年便进入盛果期,盛果期在20年以上。因此,发展红枣产业见效快,收益期长,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红枣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浇水、施肥、除草、打药、蔬果、采摘、包装等一系列生产经营需要大批劳动力,八大承包户平均每天佣工不下60人。去年,孟岔村枣产量达200万斤,产值314万元,在为枣农带来不菲收入的同时,还为村内安排闲散劳动力5000多人次。2142亩红枣全部进入盛果期后,每年产红枣约800万斤,产值为1200多万元,人均14000多元,红枣产业进一步带动红枣的保鲜加工,储藏运输、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后续产业。目前,在村集体的帮助下,孟浩海等枣农正以股份制方式积极投资开办年加工300万斤次枣的枣醋加工厂和红枣烤炉加工厂,红枣产业已经成为孟岔村的主导产业。孟岔村约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将从事红枣的生产、运输、加工和销售,其他三分之一的村民从事川水地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其他产业。
借鉴孟岔村的成功经验,2004年,米脂县及时出台了《关于学习推广孟岔村典型经验的决定》,要求学习孟岔经验,各乡镇结合自己的村情因地制宜抓试点。高渠乡刘渠沟村在发展葱产业过程中借鉴“ 孟岔模式”。目前,全村96%的农户从事葱产业,种葱面积达700亩,去年,全村葱总产量204.9万斤,总产值达163.9万元。如今,在“孟岔模式”的影响下,杨家沟镇巩家沟村的葡萄产业、印斗镇马家铺村的桃产业以及桃镇镇牛沟村的养猪业等都有效地整合了农业资源,进行规模经营,“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正在米脂全县逐步形成。
- 上一篇文章: 土地流转现状调查及相关问题探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