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短命建筑是拆建经济必然的副产品
有相当一部分房子,是倒在强制拆迁与政绩工程的手上。这一点,才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因素,也是最应当警惕的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真正懂得了敬畏居民财产权利,懂得了拆拆建建只是虚假的繁荣,建筑短命的困惑就可迎刃而解了。
知道中国建筑很短命,但没想到会短到平均寿命不过30岁。4月6日的《中国日报》报道说,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球40%的水泥和钢材,但只能持续使用25-30年,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
这么差的建筑质量,这么短的建筑寿命,估计会令许多人莫名惊诧。如果跟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楼脆脆”、“楼歪歪”、“桥裂裂”、“桥糊糊”联系起来,广大有房一族想必还会变得胆战心惊起来——咱们的房子虽然不像国外一样有永久产权,但起码也能住上70年。现在想来,谁也保不准自己的房子存在30年后,会突然“夭折”了。
提高建筑质量,的确是迫在眉睫。但仇保兴副部长说要“号召房地产企业提高建筑质量”,这话怎么听都觉得不靠谱。问题有二:一是,通过“号召”来唤醒房地产企业的道德自觉,管用么?二是,建筑短命,都是房地产企业造成的吗?
第一个问题容易理解,也不难解决。偷工减料,是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从目前媒体披露的商品房质量事件来看,用竹片代替钢筋,用纸壳代替天花板,是常见的事儿。在这方面,只要加强法律约束,提高执法力度,是可以解决的。但“号召”则百分之百地不管用。
不好解决的是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人的寿命固然可以通过提高生活质量来延长,但如果遇到“他杀”之类的非正常死亡情形,再健康的肌体也无法长寿。我敢肯定,平均30岁的建筑中,有相当多一部分并非“自然死亡”,而是倒在强制拆迁与政绩工程的手上。这一点,才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因素,也是最应当警惕的问题。
关于强制拆迁,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成片的住宅区被改造,无数私人住宅在业主“出门买菜”、“外出休假”后莫名倒塌。“钉子户”们,有的在半夜被光着身子抬出门外让人拆房,有的则在自焚的火光中,眼睁睁看着老宅灰飞烟灭。这些被拆的房子中,就有许多是“百年高龄”的古董。要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日渐式微,现代化的推土机功不可没。更不可思议的是,有些楼群刚建好不久就要拆。譬如:福州祥板小学、重庆隆盛大厦、扬州渡江西苑小区。
导致建筑“英年早逝”的因素中,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的作用同样强大。现代科技在促进了建筑发展的同时,也为破坏建筑提供了便利。如大家所知,现代爆破技术在拆除一幢高楼时,已精确到秒。譬如,杭州原西湖第一高楼——22层高的浙江大学教学楼,只用6秒钟就炸塌了,而该建筑设计寿命为100年,实际只用了13年。为了建成更气派的建筑,提高GDP,一些地方政府可从来不考虑什么建筑寿命。
报道说,发达国家的建筑寿命比中国要高出很多,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美国的建筑寿命达到了74年。其实,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建筑质量比我们要强多少,值得羡慕的,是人家建筑规划有前瞻性,不会轻易拆房子。什么时候我们真正懂得了敬畏居民财产权利,懂得了拆拆建建只是虚假的繁荣,建筑短命的困惑就可迎刃而解了。
- 上一篇论文: 短期的回暖可能是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 下一篇论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