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房产网 >> 房地产论文 >> 房产法论文 >> 房产评论 >> 正文

透视:“购房门”折射拆迁潜规则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更新时间:    2015-11-04 22:08:16

温州\"官员购房\"事件,仿佛一只霉透了的桃子,不管你从哪个角度轻轻戳它一下,它都会露出\"黑馅儿\"--政府信息不公开、官员权力寻租、官员与民夺利、拆迁潜规则、涉嫌交易型受贿……

可以说,官员们的这次集体行动,使\"购房事件\"成了一个标本。无论该事件的真正背景如何,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来解读这个标本。

莲花大厦的部分安置房被官员购得。

“新价格成了‘烫手山芋’”

定高了,大家会发现“暂定价”太低;定低了,又难免招来非议

4月12日,温州市鹿城区莲花大厦,淡金色的高楼反射着温柔的光,小区气氛一片祥和。

4月13日,温州市公布处理意见:对以“暂定价”出售的有关房源,逐套按当时市场价进行评估并审定。其中,就包括莲花大厦的部分房产。

“审定新价格现在成了‘烫手山芋’。”该小区一位安置户说,价格定高了,大家会发现“暂定价”太低,说明当时预留了巨大的获利空间;定低了,又难免招来非议。

而对涉事官员来说,手中的房产,已经成了他们烦恼的源头。

4月11日和4月13日,本报记者两次致电温州一位涉事官员,第一次对方称:“你打错了!”第二次对方说:“我已经退休了!你们别再拿这事烦我了!”

而另一位涉事官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当时就是信任他们才买的房子,我现在也一肚子委屈!”

比核定价格和处理房产更挠头的,是如何处理违规销售这些房产的温州旧城改建指挥部相关人员,以及购买了这些房产的官员们——指挥部的好几任领导已经调离甚至外逃了;买房官员,究竟是涉嫌“交易型”受贿,还是补上差价就此了事,各方仍在争论不已……

“评估审定后下一步如何处理,市里相关部门还在研究商讨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温州市委官员表示。

“10楼以上的都没了!”

随着户主身份“重要性”降低,“差楼层”的比例在攀升

众所周知,高层楼房,楼层越高越金贵。

但是,4月13日,莲花大厦一位安置户告诉记者,他是通过“摸文”(即抓阄)拿到房子的,虽然对户型非常满意,但令人惊奇的是,供他们“摸文”的房子,“10楼以上的好楼层都没了!”

记者回过头来仔细研究了购买者名单,发现其中果然有玄机——

第一部分户主:“工作联系部门”有关人员,购买了66套房产,其中,10楼以下(不包括10楼)的只有5户,占总数的约7.6%;

第二部分户主:温州市旧城改建指挥部人员内购了49套房产,10楼以下(不包括10楼)的有10户,占总数的约20%;

第三部分户主:“得月花园超计划购买”部分,总共28套房产,10楼以下(不包括10楼)的有13户,占总数的约50%。

而这三部分户主,第一部分以官员为主,第二部分是旧城改建指挥部内部人员,第三部分以企业人员为主。

随着户主身份“重要性”降低,“差楼层”的比例在攀升!

“这个很好理解,人家有权嘛!”温州一位出租车司机很无奈。

但是,官员们抢走的,又何止好楼层!

“这个说法太囫囵了吧?”

有人定向投放房源信息,为官员夺利铺平道路

“他们发财了!”在记者赶赴温州的长途汽车上,温州一位市民说。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温州市旧城改建指挥部国资处金佩静处长说,当时的“暂定价”是8000元/平方米,“跟当时的市场价差不多”。

而据记者调查,2004年到2005年间,温州房市已经完成了一轮突飞猛进的涨势。据《温州都市报》2005年1月的数据,2005年年初,温州市区住宅最高房价已经达到每平方米1.2万元;涉事的得月花园、莲花大厦等,均价也在万元以上。

“差不多?这个说法太囫囵了吧?”当地一位从事房地产的人士质疑。

他说,大家都知道,买新房,有熟人才能拿到1个或者2个点的折扣,如果有5个点的折扣,购房者会趋之若鹜。保守估计,从10000元/平方米到8000元/平方米,折扣达到20%。

“这样的力度,在市场上无法想象!”该人士说。

有关人员获得的利益,还不止低价拿到房子。从当时的8000元/平方米,到如今的20000元/平方米,官员们的房产增值动辄一二百万元。最大的一处房产,面积是329.3平方米,粗略估计,这处房产增值近400万元。

针对这样的算法,金佩静对本报记者说:“把现在的房价套到当时的房价进行对比,这不是实事求是。”一位涉事官员还对记者说,当时买入房子也是有风险的,凡是投资都有风险。

“温州很小,消息传得很快,你有钱你也可以来买房子!”金佩静对记者说。金佩静同时承认,没有通过公开渠道向外界正式发布这些房源信息。

“但是普通老百姓连冒险的机会都没有,何况获利?”来自杭州的一位资深媒体人士分析:“关键是他们抢占了普通百姓的获利机会!”

而北京大学王锡锌教授指出,有人故意控制了房源信息,并定向投放相关信息,为官员夺利铺平了道路。

官员通过房产交易获利,无形之中推高了温州的房价。

“这些官员怎么可能盼望房价降下来,让自己的资产缩水呢?”一位温州市民说。

“就是为了开绿灯嘛!”

好房子卖给官员,是当地拆迁潜规则

好房子,以及获利的机会,为什么要给“工作联系部门”人员?为什么要给官员?

温州市旧城改建指挥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就是为了开绿灯嘛!这是潜规则!”这位工作人员说,如此一来,工程在各个方面都会得到方便。

一个房产项目就是社会关系的浓缩。一位房地产从业人员对记者说,从拿地、拆迁、挖地基,到最后把房子卖给消费者,要跟许多方面打交道,谁都惹不起。他举例说,有一次挖地基,遇到了岩石,在放炮炸石头时被人投诉,结果因为爆破物使用不规范而停工两天。

温州“工作联系部门”人员来自公安、检察院、纪委、司法局甚至安全局,以及工商、国土、执法、环保、房管、建设……为什么要把房子给他们?金佩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没有直接回应,却打了个比喻:“比如你开个小店,工商、税务的,哪个部门你不得打交道啊!”

■ 疑 问■

补上差价就行了?

有人称,温州购房官员涉嫌受贿

4月11日,温州旧城改建指挥部国资处处长金佩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个事情不存在违法违纪,只要补上差价就行了。”

此种说法招来大片质疑,甚至有人称,温州购房官员涉嫌受贿。

记者了解到,2007年,“两高”出台《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十种新的受贿形式,其中谈到,“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向请托人买房,并且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的,以受贿论。”

另外,新华社3月23日发布的消息称,浙江省兰溪市粮食局原局长徐有芝在位时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房、接受请托人旅游等方式收钱,退休后被依法以受贿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记者咨询多位法律界人士,有人称,在这个事件中,“向请托人买房,并且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的环节不好认定,“假如真的成为案件的话,这个案子挺缠手”。

哪来那么多现款买房?

公众希冀财产公示能堵住漏洞

此次事件发生后,不少温州市民质疑,8000元/平方米,面积动辄两三百平方米,“他们哪来那么多现款买房子?”

一位涉事官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卖了原来的经济适用房才买了这个房子,就是为了照顾母亲方便些。”但是,更多的官员拒绝了记者的追问。

在温州论坛里,不少网民说,如果官员财产公示,即使是仅仅公布房产情况,也能避免此次事件的发生。

有专家分析说,更关键的是要形成一套监督管理机制,进行源头和流程的监管。假如整个安置房的建设、规划以及房源等信息是对外公开的,即使这些政府部门可以一路开绿灯,老百姓也不干,其实网络曝光所产生的巨大反响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云翼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