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浙江德清看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怎样少走弯路?
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究竟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办法很多,但“规模”始终是道坎。
农村土地流转怎样少走弯路,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仲夏时节,记者走访了浙江省德清县。这里土地流转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边看边完善,但始终尊重农民意愿,不断规范管理服务机制,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越走越顺,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越走越宽,乡村大地迸发出新的活力。
人转出去,土地才能转出去。二、三产业壮大了,土地流转“瓜熟蒂落”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诗人张志和描写的,似乎就是眼前的田园风光。德清县新市镇的淡水养殖基地,水面相接,一眼望不到边。几只白鹭悠闲地立在水里,来了陌生人也不知道怕。
“池塘里养的是青虾和鳜鱼,就要上市了,最近行情蛮好的!”宋市村养殖户姚其荣划着小船,网兜在水里一抄,一兜子活蹦乱跳的青虾就上来了。姚其荣夫妇经营的100亩鱼池,是村里40多户人家的水田流转集中起来的。水田四周筑堰加高,再蓄40厘米深的水,就成了池塘。如果放了水再栽水稻,地力更好呢。“必须有规模,否则赚不到钱的!”
那40多户人家干什么去了?劳力基本在工厂工作。每天早晨你到马路上看看,骑摩托车、自行车的,都是村里的“上班族”。
有多少厂子能吸纳这么多劳力呀?德清先后8次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全县11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进入“全国千强乡镇”。全县共有规模企业613家,拥有升华拜克、华盛达股份、兔宝宝3家上市公司。德清已经形成生物医药、特色机电、新型建材、新型纺织四大主导产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和省级涂装行业特色产业基地。
人进了厂子,心就不在田里了。德清“五山一水四分田”,26.5万亩水田。粮价低,负担重,人均不足1亩田,种田还拖打工的后腿。因此,20世纪90年代,一些稻田抛荒。为了完成公粮任务,一部分农民甚至每亩倒贴200元把田转给别人种。尽管后来种粮效益好转,但土地流转开了头,就越转越活络。最后形成了多数人进城打工,少数人种上多数人的田。大家都高兴。
经济发展势头猛,农民就业岗位多,土地流转更顺畅。近年来,德清县着力强工业、精农业、扩城市、兴三产,在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列第十四位。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90亿元,二、三产业比例超过9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目前,全县78%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来自非农收入达80%以上,75%的农田实现有效流转。
农民在发展中尝到甜头,“鸡肋”变“脆骨”,土地流转有滋有味
桑园里,紫红紫红的桑葚,一担担挑出来,过秤装车;苗圃里,各种花卉含苞待放,收获在即;水田里,秧苗精神抖擞,这可是又糯又香的新品种,去年卖18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呢……
在德清乡村采访,但见人无闲人,地无空地。
莫干山脚下的五四村,山清水秀,空气都是甜的。村委会主任郑小兴说,现在六七十岁的老人,在农业基地里拔拔草,活很轻,跟锻炼身体似的,一天还挣30元呢。老人手里有了零花钱,减轻子女负担,连婆媳关系都改善了,村子里非常和谐。
2000年,经县林业部门介绍,五四村引进德华木业公司,到村里发展速生杨基地。当时种水稻一亩落不下100元,跟德华谈的价格是一亩地一年租金400元,并承诺租金5年一调整。
后来,村里发现,这个农业项目不理想,树栽下去就不用工了,产业关联度小,除了租金,村民得不到更多实惠。于是,村委会调整了策略,污染的不要,不吸纳就业的不要。如今,五四村2000亩水田全部流转出去,引进形成了优质果园、葡萄园等7个种植基地,长年用工七八十人,生产高峰期要200多人。有个玫瑰基地还带动农户发展合作社,房前屋后都种起了玫瑰花,又增加了不少收入。村主任说,眼下,山地也开始流转了,盘活林下经济,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是个方向。
当初,土地一度成了“鸡肋”;如今,土地成了“鸡脆骨”——企业和种养大户把它变成一盘好菜。当初,流转是甩累赘;如今,农民在流转中尝到了甜头,土地又金贵了。
德清县土地流转面积迅速扩大,有政府因势利导的因素,根本还是靠利益这个指挥棒。有了利益,农民有积极性,企业、老板、大户们更有积极性。
在一下午的座谈中,清溪实业公司老板王根连尽管抱怨立项难、贷款难、电费高等一堆困难,但听得出,他还是嫌种养规模小了,公司发展步子慢了。王根连当初承包430亩水面养甲鱼,现在扩展到3200亩,今年又扩展了2500亩优质水稻。他的清溪华鳖做出了品牌,亩利润3000多元。
现在,有人提出,如果保障农民在流转中实现利益最大化,要搞真正的“股份田”——农民拿土地入股,参与合作社或者企业经营。那样的话,水涨船高,按股分红,但也要承担风险。因此,农民还是认为“一手交钱,一手交地”更牢靠,按当年水稻的市场价格商议土地流转价格。
在德清,土地流转,解放了劳动力,引进了发展现代农业急需的资本和信息。更深刻的是,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广袤的田野上植入了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基因。
依然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但发展方式彻底变了。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农业不仅“块头”大了,实力也强了。德清县县长胡国荣介绍,目前德清县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1亿元以上规模企业15家。县里组建了农业发展担保公司。拥有注册商标的“水精灵”青虾、“龙溪”鲈鱼、“山伢儿”早园笋等农产品走俏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竹胶板、竹制家具、竹制工艺品远销国外。2008年德清县农民人均收入11140元。
30年前,分到责任田的农民兴奋不已。今天,德清农民又兴奋地把土地转出去转进来,收获着新的喜悦。
规范流转,才能和谐流转。加强服务,完善农村社保机制已经破题
钟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墙壁上的大型电子屏幕上发布待流转土地的最新信息:
蠡山村三仙桥组,370亩,流转期限2年,利用前景:养鱼;
螣头村,200亩,流转期限3年,土层状况良好,利用前景:种粮;
……
电子屏还发布了其它地块的流转成交价格。供求情况一目了然,公开透明。
德清县农办副主任徐有华说,以往,农户转让土地,大多是口头约定,很少签正规合同。往往,种地行情看涨时,低价转出去的就免不了后悔;也有老板经营亏损拖欠租金、甚至一走了之的。受让双方经常发生纠纷,不仅影响生产发展,也增加了农村不稳定因素。
扶持新生事物,不能回避矛盾。努力的方向是改革创新。德清建立了“三级平台”:县农业局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指导中心,各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各村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乡镇村建立土地流转档案和台账。同时规范合同管理,还以乡镇、村为单位建立流转土地储备库,统一规划、统一对外招商。2005年,在农业局设立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依法开展涉及土地流转纠纷的调处仲裁工作。
土地流转有了依据,发生纠纷有地方说理,而且管理规范、信息公开之后,许多潜在矛盾提前消除了,“买卖”双方心里都踏实。实践证明,土地流转,放任自流行不通。完善的制度,有力保障了土地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有序开展。
事关农村土地流转成败的关键一条是,政府插手管理,但决不染指利益。在德清,记者了解到,租金高也好,低也好,只是在农户和经营户之间流动,没有第三方从中牟利。因此,这个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的建立,是政府顺应时代、顺应民意,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体现。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土地都将是广大农民的保障线。德清县委书记王勤说,“保障线”流转起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德清县正在探索建立农民社会保障新机制。今年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今年参保的农户给予参保费70%的优惠。2008年先行试点的钟管镇,45岁以上农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达86.1%。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真正建立,将使农民在追求富裕文明的道路上多一分保障,使农村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潮中多一分和谐。
- 上一篇文章: 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和激励措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