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中职服务型物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在物业管理行业稳定发展的今天,复合技能型中职人才越来越受企业的青睐。笔者认为,中职服务型物业管理专业进行课程建设,实施改革已是物业管理行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
一、课程改革的原因
(一)物业管理行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符合行业要求的动手能力强的人才
物业管理从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可以说经历了风风雨雨,从原来的陌生到现在逐渐被认识和接受,从原来只有沿海大城市有若干从业人员到现在从业人员数以万计,从原来没有专门开设专业培养人才到2006年开设自学考试本科段的物业管理专业等等。物业管理行业的迅猛发展,也促使行业需要大量的各层次人才,既需要统领全局、运筹帷幄的决策者,更不能缺少计划方案的施行者。而且,施行者应该是最大量的。中职物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主要方向应该是动手能力强的计划方案的施行者。
(二)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观促使课程改革的进行
踏入二十一世纪,中等职业教育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中,提倡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主动适应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变化,以满足企业需求和人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实现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的统一。与此相适应,各种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不断涌现,可谓百家齐放。就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来说,学科式、三段式、双元制、CBE、MES、宽基础活模块、工作过程系统化等等都是现时国内外文、工、理科各专业所采用的。而现行的物业管理教育还没有找到完全合适的课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观不相吻合,因而也直接影响了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
(三)物业管理行业需要的中职类人才应是复合技能型的
2005年年底,笔者参与了对广州市物业管理行业用人单位的调研工作。该次调研就物业管理行业的专业能力、职业综合素质以及学校应开设的课程三个方面发放了调研问卷,回收问卷后作了统计,有关情况如下:
1、行业对中职类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按重要程度来排列先后顺序为:日常公文写作能力;对清洁、绿化和维修人员管理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内部协调能力;对外公关能力;前台客户服务能力;会所服务能力;物业维修管理基本能力和财务处理能力。
2、对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其强调的顺序则为:团队合作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主动意识;服务意识;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部门沟通协调能力;服从意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计算机日常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就以上情况来看,不难发现物业管理行业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只懂得对给水设备修理或者记录客户投诉情况的人,而是需要能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技能型人才,这与全国中职物业管理教学研讨会上各地一线教学工作者提出中职类物业管理专业应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的观点是一致的,而这恰恰是中职物业管理专业现有课程设置所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改革的对策
如何进行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针对上述情况,结合中职类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感到如下对策是较为可行的:
(一)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而衡量学生的能力高低最有说服力的当然是用人单位。为此,课程的建设、改革的推进必然离不开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有感于此,我们觉得,将权威的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处主任请进学校,成立物业管理专业的指导委员会,学校与专业部门结合,共同奏响课程改革进行曲,其效果要比学校或教师闭门造车要好得多。该指导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可以是: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大纲提出建设性意见;定期以听课、观摩的形式检查学校教学的适用性;不定期为师生作专业知识扩展讲座;组织师生参观指导委员会成员所在的公司;与管理人员的行业交流等等。
(二)优化组合,确定合适的课程模式
新的职业教育观下,有多种课程模式,要从中选出一种或者综合若干种整合为适合物业管理专业课程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也只有定位好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方能顺利进行下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工作。就现状来看,只是单纯地采用“宽基础、活模块”这种课程模式,是难以确保专业能力目标的实现的。为此,将“宽基础、活模块”和“学科式”两种模式整合成新的课程模式符合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
(三)制订有学校特色优势的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就课程目标而言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这当中微观目标是课程改革目标的具体化,制订好有学校特色的能力目标对微观目标实现有指导性作用。通过行业调研,笔者发现,物业行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主要为客户服务技能(包括档案服务、客户服务中心服务、收楼服务、会所服务四大块)和维护管理技能(包括环境与安全、设备设施和房屋本体的维护管理)两大方面。不同办学背景的学校应该借助自身优势来确定本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如具有服务类办学经验的中职学校可以结合优势将客户服务技能列作基本过关能力,而具有工程背景类的中职学校则可以将维护管理能力列作基本过关能力。只有按能力目标按步骤进行教学才是真正的课程改革,在原来的能力目标基础上,服务类的中职学校可将能力目标制订为:
1、一年级:具备会所服务技能,包括餐厅服务员和客房服务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可将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作为能力实现的评定标准。
2、二年级:具备物业管理企业内部办公室服务能力以及管理区域内对人(业主和使用人)服务的能力,包括日常办公自动化设备的熟练使用(复印机、传真机和计算机处理公司内部的上下文件);管理区域内日常的巡楼检查以及对业主和使用人的档案服务、收楼服务和投诉处理能力等等。
3、三年级:具备物业管理公司对外综合能力,主要是指对专业公司(清洁、绿化和设备维修公司)服务的监管能力;物业管理公司对相关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能力。
(四)课程设置必须与能力目标相配套
现行的课程多数是以“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来设置的,在实际操作中,基于场地、师资等因素,一般的中职学校难以兼顾管理维护型和服务技能型两个模块,因而往往没有可能圆满实现原来的课程目标。为此,可分别以管理维护型和服务技能型来确定各自的课程设置。以服务技能型为例,首先是确定好以实现能力为目标的核心课程,包括:《物业管理基础》、《物业管理法规》、《物业客户服务》、《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房屋维修与管理》和《物业设备维修与管理》;其次是加入《心理学》、《公关礼仪》等有服务学校优势的专业基础课,做到“人有我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使得学生的竞争优势尽显;最后是将原来的《物业管理实务》课程按能力目标分别分为若干专门化的专业限定选修课,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商业物业管理服务》,等等。
(五)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时间
从行业调研的情况来看,中职毕业生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必修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以及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的。与此同时,国务院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新文件中也提出了“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行业中加强实操技能”的要求。为能解决好两者的矛盾,笔者建议在教学安排上,适时穿插各类型的实习,如在第一学年可以在学校的校园内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包括巡楼、检查登记、办公室服务等等的实习;而第二学年则增加为期近两个月的专业岗位的实习,第三学年上半段仍在校园内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下半段则安排学生到物业管理公司进行一个学期的实习,这样的安排比较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大纲、学科课程的教学计划以及教材要及时重新修订
现行的教学计划更多的是考虑知识体系的完整,较少考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而且,出于惯性,计划一经制定,往往容易将它固定化,导致学校教学脱离了飞速发展的行业实际。为此,课程改革中,核心工作是制定好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计划以及各课程教学的详尽计划,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计划须保证专业能力目标的达到,并一定要注意及时修订。根据行业发展需求,组织好适用的专业课讲义。中职物业管理专业同样面临着教材滞后的问题,教材的滞后性也增大了教学的难度,为此,要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组织任课教师自编讲义,可以解决滞后性的问题,专业课老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编写生动、易懂的讲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一定要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请专业指导委员会把关,绝不可闭门造车。
(七)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让更多企业合奏课程改革的乐章
物业管理专业的改革要成功,关键之一在于要熟悉行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改革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必须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例如由协会引荐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协会下的会员单位学习,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征询教改的意见;又如由行业协会物色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保证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等。
中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正处于探讨状态,既需要不断地采纳行业的信息,又要求我们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只有这样,这一改革才能成功。(作者单位: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 邱才训.《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设想》.广州市中职课程改革课题组.
[2]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
[3] 刘守义.《结合地方经济校企全面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与基本要素》.职教通讯,2004(6).
[4] 李友华.《“顶岗实习——就岗就业”办学模式的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5(7).
[5] 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原载于《现代物业》杂志2006年5期总第47期
- 上一篇论文: 在推进老旧住宅区物业服务工作中如何发挥物业管理企业作用
- 下一篇论文: 没有了